(学科代码:1201)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统计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优化理论、决策理论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具备能够综合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建模方法、信息与知识管理方法、数据挖掘等方法技术进行科研、教学或管理实践的能力,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学术道德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独立承担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取研究所需知识,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3.能够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理性思辨,利用基础理论、数据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4.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并进行实际调研,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提出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能良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培养年限及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1.5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下的主管导师负责,协管导师协助管理的方式。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硕士生时,还有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实验研究、论文撰写、教学实践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原则上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完成。
2.学科点和研究生导师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提出研究生必读的经典文献书目,并明确相关的阅读和考核要求。研究生必须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报告,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
3.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企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4.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研究计划制订,引导学生尽早进入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状态。
主管导师应指导开展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训练的同时,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学风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研究方向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二)工程管理、(三)战略管理、(四)人力资源管理、(五)(1201Z1)企业发展与创新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5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必修实践环节5学分。
本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构成。其中:学位课包含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由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素质选修课组成。
1.公共学位课(必修):
英语(包括: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听力与口语)(5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学分)
2.专业学位课(必修):
应用数理统计(2学分)/优化与决策(2学分)/高级管理学(2学分)/管理经济学(2学分)/信息与知识管理(2学分)/管理研究方法(2学分)
3.专业方向课根据研究方向主要开设
工程项目管理(3学分)/工程经济学(2学分)/工程造价管理(2学分)/财务分析与评价(2学分)/战略管理(2学分)/市场研究(2学分)/组织行为学(2学分)/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非线性最优化基础(2学分)/统计与建模(2学分)/运筹学(2学分)/应用时间序列分析(2学分)
4.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
专业英语(1学分)(必修)/项目质量与风险管理(2学分)/全面预算管理(2学分)/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2学分)/公司筹资和资本管理(2学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2学分)/税收筹划(2学分)/创新管理(2学分)/创业管理(2学分)/组织变革管理(2学分)/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专题研究(2学分)/预测与决策(2学分)/统计分析与软件(2学分)/金融风险管理(2学分)
5.素质选修课主要开设:
知识产权(2学分)/管理心理学(2学分)/科技文献检索及利用(2学分)/经济心理学(2学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学分)/瑜珈(2学分)/篮球(2学分)
五、实践环节
重视引导研究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和在实践中学习,着力提高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探索提升研究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新形式和渠道,创新培养方式,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实践环节工作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外现场实践与校内现场实践”相结合、“导师安排与学院统一安排”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训练环节,形式主要包含:
1.助教和助管实践:助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学生实习、实验,以及指导或协助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助管岗位由研究生处设立,研究生申请上岗。研究生的助教和助管实践工作量由导师、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和研究生处联合认定。
2.社会实践: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由相应的组织者或导师和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
3.专业实践: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达半年以上或到研究生创新基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达1个月,由导师、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和企事业单位共同认定。
4.科技竞赛:完整的参加各种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者,由竞赛组织者出具相应的证明,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
5.学术活动: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6次以上,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及以上,由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认定。
六、中期检查
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时解决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开始阶段的问题,保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第三学期(12月底)进行研究生培养中期检查。主要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进行集中检查。研究生填写《研究生培养中期检查表》,汇报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及论文开题情况。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引导研究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选题和开题
研究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选题。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尽可能与导师的省部(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内容包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院组织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研究生原则上应在第4学期第4周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
2.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论文的字数原则上不低于3万字。
3.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学位论文采取随机抽取校内外专家进行全盲审的制度,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
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研究生,需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导师课题或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的科研成果(论文)。
5.论文答辩
在每年5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及以上(奇数)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编辑: 】